對於Central Saint Martins (CSM)這名字,無論是已經在讀服裝設計的學生還是正準備申請相關科系大學的學生,好像都是一個最終目標。
當初高三之前,我也是一心一意向著倫敦的。但在兩邊申請都拿到offer的緊要關頭時,臨時選擇了紐約。原因如下:
申請的那年正好英國脫歐,時機敏感,對於未來在英國畢業後能否得到工作簽證都是不確定。(誰想到後來川普當選後,美國OPT制度變嚴了,反而英國工作簽放寬了...)
在UAL在台辦事處解釋校風後,稍微分析了一下 CSM 與 LCF 的差別和教學方式,聽起來CSM也許並不是最適合我的地方。而 LCF 和 Parsons 相較之下,我個人更偏向於 Parsons,因為 LCF 畢竟是大學校,雖然提供許多時尚相關的科系,但是一班的人數太多,並不是我嚮往的小班制學習。
最大的原因:對於CSM讀完foundation year後,得重新申請進老師覺得適合自己的pathway讀主修課。而當時,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可以申請進去的自信。
包括對於許多parsons學生來說,是一個不同的境界,一個完全無法和自己比的地方。
從大一讀foundation開始,就開始聽到周遭朋友們分享著大三去CSM的交換計畫。我一開始是困惑的,這麼多人夢想著去CSM交換,為何不一開始就直接選擇去讀CSM呢?
答案大部分都同一個: 因為當初申請時沒有被錄取。
可能是當初自己申請UAL的程序過於順遂,以至於聽到這時我更困惑了:這麼多比我自己更優秀、更有天份的同學,為什麼偏偏錄取了我?
整合了所有被錄取、及被拒絕的人,我終於發現了理由:從亞洲找各個國家的UAL辦事處申請比歐美學生親自去倫敦或自己國家首都辦事處申請來的簡單許多。(個人猜測是每個國家申請人數的比例不同)
其實原本到了大一下學期,搬離宿舍簽紐約的房子合約時,就打消了去做交換學生的念頭。因為在紐約找房子、搬家實在太麻煩了。
一直到大二下學期時,在每日忙於課業讓身心靈都疲憊的情況下,才感覺到,是時候換個學習環境了。於是,在交換學生報名截止日的前一天,完全沒有多想的情況下,我終於交上了報名申請單。
大部分的人嚮往著去CSM的交換,是為了去CSM好好進修、學習他們的思考模式、設計出與眾不同的衣服,好好運用世界第一名服裝設計學校的資院。
不過和其他同學朋友們不一樣,我呢,比起那些對於自己學習進步的期許,只希望有個機會好好喘息,多多利用放假時間出去玩,好好享受歐洲的環境,以及趁這個機會去倫敦、米蘭、和巴黎時裝週拍照(那時還考慮著讓時尚攝影作為職業)。
後來去米蘭時裝週時,在秀的前一天,誤打誤撞跑進了還在佈置的 Jil Sander 秀場。
卻忘記了報名後的還得申請及製作作品集。接下來的申請過程與其說是困難,更偏向是麻煩。
宛如再經歷了高三上學期一遍,要成績單、製作作品集、寫artist statement、找教授寫推薦信、以及,寄出申請文件後漫長的等待。
一直等到parsons要開始下學期選課的那天早上前30分鐘,才終於收到交換名額錄取通知。
在那之後便是令人頭痛的處理紐約房子搬家,美國學生簽證 I-20 的調整等。
於是,Parsons 5月初開始到CSM 9月底的開學,在我身心靈其實最疲憊的大二下學期之後,我得到了快要半年的美好暑假。做了一個老闆非常善良慷慨的實習、去了一趟冰島、快閃回台灣了10幾天、玩透了巴賽隆納,玩回英國後,又衝了米蘭時裝週。
開學後,每週按照學校APP公告的時間上課,在少之又少的課程情況下,又闖了一趟巴黎時裝週、以及開始了每週出遊的行程,包括了:瑞士、愛丁堡、伯明翰、曼切斯特等等。
緊湊的課程與龐大的功課量的激發是使人進步的一種方法,在自由之中讓人自己安排時間去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啟發自己的創意也是另一種學習的方法。
雖然 CSM 算是給自己身體上放鬆的一個學期,但是我個人覺得透過許多的旅行、拓展視野,並沒有上我學得比在紐約少。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