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 Vivian Chen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即使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為 John Galliano 現在為 Maison Margiela的設計為之瘋狂,但在讚賞 Margiela 這品牌之前,絕對不能遺忘品牌創始人 Martin Margiela 為這品牌注入的靈魂。


巴黎知名策展人Marie-Sophie Carron de la Carriere 就曾經說過,「Martin Margiela的作品是藝術,只不過被誤稱做服裝」。(Heaven Raven)


繼 Martin Margiela 在巴黎的回顧展 《 Margiela / Galliera, 1989-2009 》後,Martin Margiela 的紀錄面 Martin Margiela: In His Own Words 也在2019年上映,而從未露臉過的 Martin Margiela 也在電影中以聲音的形式出演了,同時也參與了電影的製作。其中,紀錄片裡出現的衣服也都是由 Martin Margiela 本人親自挑選,對於自己設計生涯具有特別意義的作品。

紀錄片從2019年11月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儘管年初時,許多教授就不斷的推薦班上的同學去看,但一直到今年九月才終於好好看完。身為Maison Margiela品牌熱衷粉絲,一直以為對於Martin Margiela我已非常了解。但在看完紀錄片後,我對於 Martin Margiela 設計師本人的尊重又到了一個不同的境界。


紀錄片介紹了 Martin Margiela 以設計師在不同階段的精華,以及一些Margiela 設計出的經典。當然還是希望無論是欣賞 Maison Margiela 這個品牌,還是 Martin Margiela 這位設計師的人,都找時間去觀賞,但是,還是稍微整理了電影所記錄的 Margiela 在時尚界中的精華、以及至現在仍讓人念念不忘的原因。


 


7歲下定決心當服裝設計師


Martin Margiela在7歲時,看了André Courrèges的紀錄片後,便立志要當服裝設計師。也許這對於大人來說,就是小孩胡言亂語的夢想,但 Margiela 對於時尚在小時候便是認真的。他製作了自己芭比娃娃的衣服,無論是當時最紅的 Pierre Cardin、Courrèges、還是Yves Saint Laurent的西裝,都難不倒他。「我覺得她已經看起來像是個Margiela模特兒了。」Margiela 在紀錄片裡,抓著穿著自己當時製作衣服的芭比娃娃衣服說道。



年幼的 Margiela 對時尚的熱忱並沒有停下來。在80年代時,為了親自觀看 Jean Paul Gaultier 的巴黎時裝週的秀,並用優格瓶蓋製作了假個入場證,偷偷闖入觀眾席,也加深了他要成為服裝設計師的志向。


notes:

在製作電影的過程中,與Martin Margiela進行了多次採訪。再一次經過一個月後的回訪,導演又物問了Margiela,「你還是對自己的童年故事感到有興趣嗎?」

「當然。」他回到,說著自己在採訪過後,去找了自己母親聊童年的故事,才發現他母親把從小到大這些年的素描、塗鴉、芭比娃娃、及製作的衣服都留著。這令他驚訝,也當然,非常感動。


 

“Antwerp 6+1”



而Martin Margiela也進入了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也被稱作為「安特衛普六君子」(Antwerp Six) 的第七人。他們一起在學校創作、一起在時尚學系創辦人 Mary Prijot 以往後成為 Polimoda校長的 Linda Loppa 底下學習 ( Linda Loppa 教了 Antwerp 6 但後來有表明他並沒教過 Martin Margiela )。


而畢業後,他們也陸陸續續參加了 Gouden Spoel 獎,一個年度頒發給新銳服裝設計師的獎項。而 Ann Demeulemeester 也在第一屆成為了冠軍。而在第二屆參賽的 Margiela,雖然未得到冠軍,但藉此認識了在比賽中身為評審的 Jenny Meirens,也是後來創立個人品牌的共同創辦人。

notes:

「安特衛普六君子」意指1980年代崛起的六位服裝設計師,都同來自於比利時、畢業於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這六(加一)人包括了 Walter Van Beirendonck, Ann Demeulemeester, Dries Van Noten, Dirk Van Saene, Dirk Bikkembergs, Marina Yee, 及 Martin Margiela. 他們如同80年代初期那匹來到巴黎的日本設計師(Yohji Yamamoto, Rei Kawakubo, Issey Miyake),叛逆、並反抗當時時尚產業奢華卻沒創意的風格 [被稱為 反華麗 (Anti-Glamour)],被許多時尚媒體認為是一場時尚革命。


 

Jean-Paul Gaultier


透過 Gouden Spoel 獎,Martin Margiela 不只結識了自己後來的品牌合夥人Jenny Meirens,也同時認識了另一位評審,也是自己最崇拜的 Jean Paul Gaultier。也在1984年至1987年,Martin Margiela 更任為 Gaultier的助理。


在80與90年代,Jean Paul Gaultier 可說是風雲人物,直到 John Galliano 出現之前,都被法國時尚界評論為最佳設計師,也同時有著 「時尚界壞孩子的稱呼」(L’enfant Terrible)。

而在 Margiela 做 Jean Paul Gaultier 的助理前,Gaultier 也直言說自己不需要設計助理。然而,Martin Margiela 卻回答:


「我不在乎,我也可以當你的秘書。」


「之後他負責了商業系列,我當時已見識到他的能耐,我對他說,你在這兒做什麼?你大可做出非凡之舉。」- Jean Paul Gaultier 在回憶以前的時候說道。


 


品牌創立


而在1988年,Martin Margiela 與 Jenny Meirens 也創立了個人同名品牌 Martin Margiela (現為 Maison Margiela)。


雖然與 Martin Margiela 這名字相比,大部分的人對於 Jenny 感到陌生。但是,他絕對是把 Martin Margiela 的理想努力成真的合夥人。讓圈內人最有印象的,則是Jenny 歷年製作時裝周邀請函的創意。



在 “We Margiela” 裡,Patrick Scallon 便曾經提到 「Jenny 最棒的邀請函是一張電話卡,當你打回去,電話答錄機會告訴你秀的地點和時間,當時人們很喜歡這樣。」


還有一年,在1989年秋冬,Jenny 在免費的保紙上面刊登了秀的時間地點,並在出版時寄送出去給邀請的對象。同時,那也是從品牌創始至今最便宜的邀請函。


 

解構主義


I knew I had a taste, but I didn’t know the taste would become a style

「我知道我有品味,但我沒想到他會成為一種風格。」

- Martin Margiela


80年代,漸漸地時尚媒體受夠了奢華、浮誇的精品。那對於他們來說已經不稀奇、不有趣。且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對於一般人更是不切實際的。


而在這情況中,逆流而上,發揮出對於奢侈時尚的反擊,川久保玲、The Antwerp Six等設計師,漸漸成為了他們有興趣關注的對象。


Deconstructionism 意指為分解及破壞已構築的事物,並將結構再進行重組。第一次接觸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時,並非於時尚,而是透過法國文學。原本只是在做高中英文報告的人,在閱讀中,慢慢引發了更多的興趣,也花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這方面的事情。


在那時,已經確認要讀藝術的同時,「如果未來可以在時尚中看到deconstruction該有多好」的想法萌發在心底。

以至於在認真研究Margiela時,看到「解構的時尚」這形容詞,終於了解為何 Martin Margiela 如此對我的胃口。用「解構」來形容 Margiela的作品是絕對不能再更貼切了。

Deconstruction started with Kawakubo, but her deconstruction is inspired with violence from the world, whereas Margiela’s deconstruction is a study. He demonstrates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a garment, as if he is really observing the world and thinking, ‘how can I play with it?’

解構時尚由川久保玲算是個開端,但是她的解構時尚靈感是來源於這世界上的暴力。而Martin Margiela 手中的解構時尚是個研究。他演示了對一件衣服正面的態度,如同他是真的在觀察、在思考,「我該怎麼玩這些衣服?」

- Martin Margiela



而在時尚裡,解構為那些不對稱、不修邊幅、無規則形狀等看起來看似「不完美」的衣服。

因此,Issey Miyake, Rei Kawakubo, Yohji Yamamoto 都經常被形容為「解構性」的設計師。然而,論解構時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仍然是 Martin Margiela。

透過Margiela的衣服,你可以看到無法和時尚扯上邊的材料融入了時尚之中。甚至,還被重組的毫無違和感,非常完美。

例如,Martin Margiela 就經常把大家印象中外套或襯衫的版型做拆解,再進行重組,甚至加入不同材料,製造出非「大家印象中的外套」。

 


背後的白色針線


“The labels went from people saying “oh you have something on your back,” not recognizing the four white stitches, into becoming something new”

- Martin Margiela

Martin Margiela 在電影裡提及自己的衣服後面那經典的四針,對於這曾經做如此決定的來由,已和現在成為的代表性品牌特色不一樣而感慨。

在一次 Maison Margiela 工作室內的訪問,Margiela 的員工曾經提到:


我們標籤一開始只用白線寬鬆地縫四針──用意是衣服一買來就扯掉標籤。那樣一來,衣服就完全沒有品牌,完全屬於你自己。


而這才是標籤最一開始的意義,希望大家不去看這是哪個品牌製造的。這衣服屬於自己,也不會有人需要以任何品牌去定義一個人。


1988年品牌成立,我希望觀眾還未洞悉誰是設計師之前,用最真實的感受去讚頌衣服的設計。如果你在衣服上發現了那個沒帶任何線索的白色標簽,可能你永遠都不會追索得到是哪個設計師或品牌的創作,但我從不在意這點。

Martin Margiela 在1995年與 Times 的訪問中對於白色標籤做出了回應。


然而,現在的白標籤已經被當成 Dior 的 Oblique、Louis Vuitton 的 Monogram 印花來珍藏。大部分的顧客恨不得讓大家看到那縫線,完全和 Martin Margiela 的本意不一樣了。


 


Margiela Logo 的意思 1-23



除了有名的衣服背後四針白線以外,Margiela 著名的數字 logo 應該不需要多作解釋都讓大家印象深刻了。在用了白色標籤到品牌創立的十年後,才加入了數字的標籤。

包括我自己,一直都挺好奇為什麼是到23?

在與Maison Margiela工作室的員工作出採訪後,員工表明,其實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只是剛好在一個長方形體的logo中,數字剛好能塞到23罷了。


但是,在這些數字中,每個產品上圈著的數字不同,是有原因的。其中12組數字,代表著Maison Margiela這個品牌的12組支線,分別為:

0

Artisanal (1989)

雖然近年來 John Galliano 手中的 Artisanal 高訂系列的高關注度,讓大家誤以為這是一個新的支線,但早在1989年 Artisanal 系列就已經存在。而 Artisanal 系列注重在 Martin Margiela 的精髓,以解構的方式去設計及製作衣服。



1

Women’s Collection (1988)

以經典的白色標籤延續,女裝的主線主打的仍然是前衛的runway設計,像是推著品牌主要的概念在走。



3

Fragrances (2010)

3 號為香水系列,請來 L’Oreal 一起合作,另外由 Vogue Italy 藝術總編 Fabien Baron 來一起合作。香水也算是近期 Galliano 非常用心在製作的支線之一了。強烈推薦 Replica 系列 (尤其 Lazy Sunday Afternoon ) 及Mutiny。


4

Women’s Wardrobe (2003)

主要為重塑及復刻vintage女裝,回味過去 Margiela 系列的經典。



6

MM6 (1997)

MM6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支線,也是大家所謂最”wearable”的支線。 由於系列靈感來自日常生活,大部分的t-shirt、外衣、飾品等可穿性都非常的高。


8

Eyewear (2008)

[我自己是很不熟悉啦] 雖然比較少見,但由2008年開始 Margiela 的眼鏡支線。


10

Men’s Collection (1999)

與1號女裝主線相同,為注重概念及故事性的runway 款,但相較之下,男裝主線仍然比女裝注重剪裁及「可穿性」的設計。


11

Accessories (2005)

Margiela 的飾品系列一直以來都帶有趣味性,同時也符合品牌形象。在材質上也經常帶有驚喜,但同時仍然不失品牌的個性與品質。



12

Jewelry (2008)

[才發現我對於一些支線其實真的不太熟悉] 為比起飾品支線更高端的珠寶系列,在品牌20週年時在巴黎時裝週秀上公開。


13

Objects and Catalogs (1998)

[也是我比較不熟悉的部分] 主要為收藏家居、書籍、衣服、飾品等有品牌歷史中值得收藏的經典物件。



14

Men’s Wardrobe (2004)

性質和 4號的 Women’s Wardrobe 相同,在男裝中製造復刻經典系列。


22

Shoes (2005)

鞋履支線大部分為輔助男女裝主線的概念性而製造出來的鞋履配件。當然,最著名以及最經典的 Tabi Boots也包括在其中。


 


Margiela for Hermes

Luxury is the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quality and comfort. And if I can go further, I’ll say timelessness.

「奢侈品是在品質和舒適之間找到一個完美平衡,如果能再加一項,我會說永恆性。」

- Martin Margiela


電影中,Martin Margiela 本人在聊到在愛馬仕那段時間,提出的觀點。



1997年,在Hermès 的宣布之下, Martin Margiela 加入了 Hermès 團隊。這使大眾軒然大波。正當外界開始揣測其中的原因時,執行長Jean-Louis Dumas則說了:


「我們不是為了得到媒體關注,重點還是在於工藝上,Margiela有著職人精神,我們認為他的個性會將自己視與Hermès同在。關於Hermès,我認為Martin Marigela有著很好的想法,他有辦法把Hermès做的比我們更好。」


的確,Martin Margiela 一向低調,從不接受訪問。他就像一個專業職人,低調地、默默地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在欣賞電影之前,對於 Margiela 在 Hermès 的衣服我只有低調、極簡、高雅並且耐看的印象。透過電影,終於理解其中的理念及用心。 那些設計並沒有驚為天人的話題性,但他簡單卻不失高雅,高質感,且就像他自己說的,有看不膩的永恆性。


他低調、他極簡,但在極簡之中,如同 Jil Sander 品牌的理念一樣,極簡卻不無聊。經常,在極簡之中找到高雅但不無趣的平衡,有時是比 “maximal” 還要更困難的。


個人覺得能把Hermès 長久以來的地位及品牌講求精湛工藝傳承下去、卻不失流行的,非 Martin Margiela 便是不能再更完美的人選了。

也許這長達6年的合作就是如此的經典、對當時親眼目睹的人是如此地印象深刻,以至於去年也巴黎也主辦了特展。希望現在的時尚愛好者能夠有目共睹,並且不要忘記Martin Margiela 在Hermès所創造出的經典。


 

低調、從不露臉


I don’t like the idea of being a celebrity. Anonym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me, and it balances me that I am like everybody else. I always wanted to have my name linked to the product created, not to the face I have.

「我不喜歡當「明星」的這個想法。匿名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使我意識到我和大眾都是一樣的想法。我希望大家拿著我名字做聯想的,是我的創作,而不是我的臉。」

—Martin Margiela


娛樂產業明星代言等促進時尚產業的文化、大家過於依賴網路的現象、以及社群網站的流行,以至於品牌及設計師明星化,顯然是這世代的潮流。

不知從何開始,時尚不再只是品牌產品的設計,顧客選擇的,經常也是這品牌設計師的明星形象。就算一個品牌的產品品質不好、設計不好看、或抄襲其他品牌,只要品牌設計師的「明星」形象使他有追隨者,顧客依然還是會買單的。


唯有Martin Margiela一人,至始至終作風低調,從不露臉,不謝幕、不合照、也不接受任何公開媒體採訪。

“At first people wonder why can’t they see the designers - but the collections and the clothes were so powerful and so strong that people accepted it.”

「一開始大家都感到好奇,為何沒辦法見到設計師本人,但每個系列、每套衣服都如此的有強力、震撼,以至於大家也慢慢接受了無法見到設計師的事實。」

- Martin Margiela


也許這對現在極大部分的設計師來說,不亮相自己的樣貌和讓品牌被遺忘已經被畫成了等號。然而,Martin Margiela 卻做到了。


20年來,不受任何外界影響,堅守自己設計師的本質,相信自己的眼光及他的雙手,創造自己喜歡的東西。


 

Diesel 集團的收購、退出時尚圈

然而,現實往往不是如此的美好。 2002年,Martin Margiela個人品牌被Diesel 集團購入大部分的股份。而隨著品牌合夥人Jenny的退出,Martin Margiela 在與 Diesel 集團在經營方向多次出現分歧後,也在2009年決定離開個人品牌。與此同時,也退出時裝界。


“I’m a designer not a director, and I’m not just someone who sits there and directs his assistant”

「我是一位設計師而不是一個主管。我並不想只當一位坐著去使喚自己助理的人。」

- Martin Margiela


Martin Margiela 在電影中提到,比起當個創意總監指引方向,他仍然喜愛設計衣服本身。而在品牌做的事已和從前不同。於是他決定退出。




電影裡有人提到,Martin Margiela 其實很幸運,能把自己想說出來的事情,在這10幾年之間說完,並瀟灑地離開。雖然對於品牌的追隨者來說是一種可惜,但至少,Margiela曾有這機會去訴說。同時,現在以社群媒體行銷及明星包裝品牌至上的時代,很難想像Martin Margiela要如何去接受周遭時尚產業的環境。


“You are quickly famous and very quickly forgotten 10 years, which is 20 seasons.”

10年之間,代表著20季衣服系列,你可以很快成名,但也很快就會被忘記。


但儘管Martin Margiela已退出時尚圈超過10年,這名字至今仍然被時尚圈惦記著,無法忘懷。

這就是Martin Margiela 與其他人的實力。儘管他從不露面、低調待事,也從不讓自己明星化,他的名字僅管過了這麼久,仍然是經典、極簡、解構的代名詞。同時,也影響Phoebe Philo 、Kim Jones 、Demna Gvasalia等讓大家今日為之瘋狂的設計師。



在電影的最後,導演 Reiner Holzemer 問了 Margiela:

“Do you think you’ve told everything you’ve wanted to tell in fashion?"

Martin Margiela 簡短的回答了:

"No."

也許Martin Margiela 在個人品牌算是有了很長的休止符,但也許,那並不是句點。


 

參考資料:

arrowhome.png
bottom of page